嘉峪关新名片守好用好长城资源做大做强长城文旅

来源:中新网甘肃 作者:白鸽 时间:2024-08-03 05:40  阅读量:5904   
2024-08-03 05:40

雄关万里,气壮山河。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万里长城——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素有“边陲锁钥”“河西第一隘口”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2021年,明长城嘉峪关段选定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三大核心展示园之一“明代雄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1月,甘肃嘉峪关长城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力推动长城保护、传承与研究,着力提升长城保护管理综合水平,积极探索长城保护利用新路径,全面实现了长城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构建起长城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长城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011年由省政府公布实施《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全国较早编制的文物保护规划,主要对展示利用的西长城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了包括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利用、管理工作,有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完成。2020年在原《规划》基础上修编,启动《明长城嘉峪关段文物保护总体规划(2020-2035)》编制,对我市境内全部长城(包括西长城、东北长城、独立墩台、烽燧等)实施整体保护管理。

长城保护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的明确要求,对嘉峪关关城所在台地的基本形貌及其独特的景观环境进行了全面保护。对于穿越长城本体的 G30高速公路、兰新高铁、西气东输、西油东送、S06酒嘉绕城高速以及中核集团能源管线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我市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采取了下穿长城或在保护区外以隧道形式避让长城等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了长城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特别是在S06酒嘉绕城高速工程建设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减少对长城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设单位决定采取隧道方式穿越黑山,为此不惜额外增加巨大投资。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市成功消除了自然变迁和生产建设对长城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不仅降低了长城本体的保护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关城保护管控区和主题展示区的管理水平。

长城文化弘扬全民参与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嘉峪关独有的文化遗产,嘉峪关长城的保护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我市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长城文化融为一体,“雄关”和“长城”情结在市民心中已根深蒂固,讲好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中国故事已融入广大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小小讲解员”青少年讲解、“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研学、“长城志愿服务队”清洁长城、“长城公开课”进基层宣教等活动,形成全社会“人人都是长城保护员”的良好氛围。

长城活化利用日趋多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以文化带动文物保护研究,进一步为文化遗产增辉添彩。先后拍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创作并由歌唱家韩磊演唱歌曲《梦回嘉峪关》,举办大型广场舞《长城颂》,打造了中国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配合央视拍摄了专题片《长城之歌》,举办长城马拉松、“长城·钢城——嘉峪关城市文化主题展”等活动,强化长城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让文物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长城文旅融合持续增强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长城+”这篇大文章,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市借助文旅融合新契机,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作为重要打卡地的城市地标长城,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流连。2023年,关城文物景区共接待游客281.34万人次,较历史接待人次最高的2019年增长63%。

长城神韵源远流长,长城精神坚韧不拔。我市将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市独特的长城资源禀赋和保护利用实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物治理为手段、以文物利用为目标,加快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奋力将嘉峪关打造成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力促长城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汽车点评网 分析汽车

关注汽车点评网,收听和分享“汽车秘密”

05

携手汽车点评网,为您提供更多汽车行业新鲜货。